湖剧

中国最具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排行榜

湖剧,原名“湖州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湖州、嘉兴地区及杭州的余杭、临安,江苏的吴江、宜兴,安徽的广德等地,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因吴兴旧属湖州府,故1951年定名为湖剧。湖剧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不仅语言亲切柔和(采用本地吴语方言湖州话演唱),曲调清新..

湖剧,原名“湖州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湖州、嘉兴地区及杭州的余杭、临安,江苏的吴江、宜兴,安徽的广德等地,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因吴兴旧属湖州府,故1951年定名为湖剧。湖剧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不仅语言亲切柔和(采用本地吴语方言湖州话演唱),曲调清新流畅,而且表演文雅细腻,宜演悲欢离合的家庭爱情戏。2007年6月,湖剧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湖剧的表演以文戏为主,具有质朴柔和,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早期湖州滩簧角色仅为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为演时装大戏,向越剧、话剧学习,角色增加到“八小生、八小旦”,并形成注重人物性格刻画,以抒情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见长的演出风格。

早期的湖剧是界于湖州小戏与湖州说唱滩簧(湖滩)之间的一种表演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早期湖剧是从湖州说唱滩簧曲艺中的湖州琴书发展而来的,而湖州琴书的另一说唱曲艺-湖州三跳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早期的湖滩艺人往往小戏、琴书、三跳皆擅长.艺人们合起来则表演滩簧小戏,分散则说唱三跳、琴书.因此,论湖剧的渊源,自然也就要从湖州三跳及湖州琴书的发展而论。

湖剧,1951年改为今名。产生湖州,流行行嘉兴及余杭、江苏吴江一带。它是由曲艺形式于清道光年间发展成为戏曲形式的。先后经过三个发展时期,即清道光、咸丰年间至1924年,称为“小戏时期”,多为“二小戏”与“三小戏”,如《拔兰花》等,唱腔称为[小戏调],夹唱民歌小调;1924年至1949年为“本滩时期”,除小戏外,已出现“四亭柱”清装大戏及移植的统传戏如《双珠凤》 、《珍珠塔》等,号称“九十六本大戏”,唱腔也由[小戏调]发展为[本滩调]和[烧香调]等。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剧本戏”阶段,1956年,《麒麟带》改编的成功是其标志,创作、改编、移植,成为主体。湖剧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浙北民歌,是湖州民歌的宝库;男旦“阴阳嗓”的唱法在我国戏曲剧种较为罕见;舞台“十八个半音韵”与吴语方言(湖州话)韵相合,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如今剧团名存实亡,濒临灭绝,正在抢救与保护之中。

目前,湖剧 共收到 0
湖剧 真爱粉丝榜TOP10

APP中打开 返回顶部 登录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