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先进兵器之一,创制于西汉初年 ,苗刀最为直系的传承是由汉环首改编、魏晋御刀,隋唐仪刀。仪刀并出现了弧度。这已经是近代苗刀的形状。宋代又称为御刀。一直以来为皇家御林军(千牛卫,羽林卫)所持,别名:细刀,长刀,千牛刀。刀柄佩皇家专用龙凤环,彰显皇家威仪!而苗刀在明代就有御林军刀之称。足以看出其传承关系。唐刀四制中,仪刀是唯一没有争议的!!
唐代唐大刀以及尚武精神,唐代刀法东传日本之后,也影响了日本的武士刀工艺。中国五代两宋几百年战乱不仅失传了双手刀法,更失传了许多刀剑铸造技术。
所以明代时倭寇入侵,日本刀杀伤力巨大非一般兵器所能抵挡。戚继光以日本刀改进成戚家刀,大破倭寇。同时因倭寇刀法犀利,明代民间武术家对日本剑道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对日本刀法参考并结合中国武术自身,出现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和戚继光编写的【辛酉刀法】。从此中国双手刀技又开始出现,苗刀在这时有了刀法,开始全军重视,最重要的就是苗刀抵抗北方蒙古骑兵。从苗刀刀身微弯比武士刀更长结合中国人体质的刀法中,可以看出这就是明代士兵与蒙古骑兵作战,结合了枪术,可以马上冲刺的效果!可以说明代以前苗刀就是作为皇家卫士专用,在明代时因为刀法的引进苗刀真正的应用到了战场。自此苗刀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不过经过几百年变化,苗刀刀法已经脱离了许多日本元素,成为中国特色武术一部分。
戚继光以日本刀引进的戚家刀,大多为单手持,这是为了配合一手拿盾,摆鸳鸯蝴蝶阵!可以说戚家刀是苗刀的一种,但是要说苗刀起源戚家刀,这是无稽之谈!
清朝民间苗刀技术低迷,但没有失传。
民国,民间沧州武术家刘玉春,将中国这类长度120~160,刀身形似禾苗的刀统称为苗刀,这是北洋政府曹锟官方认可的命名!而刘玉春传承下来的苗刀刀法历经几百年变革,是为一路苗刀,已完全脱离日本刀技风格。后来其高徒郭长生结合通臂绝技,创二路苗刀,并且流传至今。
民国开始,苗刀再次在武术界朝气蓬发,引得日本剑道重视,直到后来1991年中国武术团访问日本,应日本剑道强烈要求郭瑞祥表演家传苗刀,荣获金牌,引起整个日本剑道高度重视,至此日本剑道多次邀请中国苗刀高手切磋实战,然而日本剑道败多胜少。
总的说来苗刀过程是这样的:汉环首刀~魏晋御刀~唐仪刀~明御林军刀~苗刀。而苗刀的一种戚家刀的过程是这样的:汉环首刀~唐大刀~武士刀~戚家刀。
日本武士刀本就结合汉刀,唐刀的冶炼技术,这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刀刀型,与日本早年仿制的唐大刀形状,基本无二。
中国苗刀自古有传承,自然不能说苗刀是来自日本武士刀,苗刀刀法源自日本,戚家刀源自日本这倒是事实。中国宋代的确失传了双手刀法,明代的确参考并融合了日本刀技,但是经过几百年变迁,已经成了中华特色的武术技法。与日本剑道区别明显。
可以看出苗刀的基本定型是在明代,并广泛推广使用,明代名“御林军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苗刀全长约120~160厘米,刀脊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的比,约一比三。在唐代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横刀和陌刀。唐代天宝年间,大将军李嗣业率部与敌作战时,队伍被敌方的骑兵冲乱,在这种情况下,李嗣业“手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中国古代兵器论丛》解释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并附有长刀的图样。早在三国时期,在回赠日本国的物品中就有五尺长刀(三国时五尺约合现代130厘米,即一尺合24.2厘米),后随中日文化交流,唐代刀具传入日本,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日本刀。
苗刀刀型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因为单、双手交换使用时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且结构优良。所以在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挡。
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
“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迫明戚继光得此刀法,传之于部下,用于冲锋陷阵,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
解疑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写: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其实这句话是不对的,魏晋两宋御刀,唐仪刀都是120~160厘米的细长刀,形似禾苗,这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戚继光出现这样的考证。极大的可能就是当时中国双手刀术失传,所以明初全军并不重视长刀的实战以至于埋没,被认为中国自古无长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