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斌曾 韩和平《铁道游击队》

中国经典连环画(小人书)排行榜

《铁道游击队》是影响几代人的连环画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人手一本,印数累计3600多万册。一九六三年全国连环画评奖,《铁道游击队》以其宏大的规模(共十册一千三百幅画面)、生动真实的绘画形象、剪裁恰当的文学结构、严谨的创作态度,荣获绘画一等奖、脚本改编(董子畏改编)一等奖。

创作革命斗争题材的连环画,在五十年代中期不免要下较大的功夫,因为前人留下可供参考的形象材料不多,一切都要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索寻求。另外,如何把以描绘古代人物宽袍大袖见长的传统线描方法,用到表现现代题材、描绘现代人物上,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新课题。丁斌曾、韩和平这两位《铁道游击队》的绘画作者,颇有创造性地运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单线白描,吸收西洋绘画的方法,用线的疏密、顿挫,来表现对象的体积、重量和质感,结构和透视,色调和明暗,使画面富于变化,为丰富单线白描传统形式的表现方法,闯出了新的路子,对以后的连环画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尤应称赞的是由于他们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坚持多次深入生活,虚心学习,勇于探索,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鲁南地区读者看后感到非常亲切,小说原作者刘知侠同志也表示相当满足。

《铁道游击队》故事发生在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五年鲁南地区,丁、韩对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生活,原先并不熟悉。他们精读原著,认真研究有关历史资料,又访问了原作者,听取知侠同志详细叙述许多没有写进小说的故事,以及四十年代他在鲁南《大众日报》当记者时采访群英会代表的经历,征询他对形象塑造、环境描绘的意见,请他提供深入生活、采访老游击队员的线索。在进一步理解原著意图的前提下,他们从一九五五年冬开始先后五次深入鲁南体验生活、采访写生,在临城、沙沟、枣庄;在煤矿、铁路、车站、机务段;在微山湖、微山岛等许多地方,留下了足迹。

丁、韩深入生活,能抓住“问、找、看、记、想、学”这六个关键环节,因而较有成就。

他们“问”得真诚、虚心,先后访问了小说人物原型多人,了解各人的战斗经历以及战士们如何勇敢善战、军民间如何鱼水情深等具体内容。虚心求教的诚恳态度,使他们在和当地群众接触时彼此有了共同的语言。因他们熟知当年战斗详情,有的老乡竟把他们当成当年的游击队员,从而产生亲切的感情交流。生活积累增多,感受理解深化,创作养料也随之日益丰富。例如他们与一位老艄翁攀谈,对当时在微山湖上作战的情景有了更具体的印象;和一名当时的饭店跑堂或当过伪保长的人交谈后,了解了当年九流三教及日军、伪顽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思想行动和各种特征,掌握了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知识和形象素材。

他们“找”得勤、“找”得准。为连环画创作投入生活,不能不把作品的直接需要推到首位去解决,在生活中找有益、有用的东西,或在不可得的情况下至少要找类似的、有参考价值的东西,以便为创作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临枣线上的火车、有时代和地区特点的旅客、当年幸存的建筑,都是丁、韩的捕捉对象。为了找寻一列车厢、一个车头、一台老式电话,他们费了许多时日;为了物色一条渔船、一间破屋、一段残颓的城垣或一个土炮楼,他们跑遍了偏僻的小县城。至于人物塑造,找到了原型真人或类似书中的人物,要从外形到个性、习惯,一一加以熟悉、挖掘,生活中的形象虽然丰富但未必完美,要基于生活加以提炼,而这又和“看、记、想”密切关联,是个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

“看”,要有耐心,做有心人。丁、韩深入生活,时常带着好奇的求知眼光去看万千世界,这决不是多余的事;观察事物有无好奇心,其结果也不一样。人们初到一个地方感到新鲜,日子一久感觉就平常,习惯往往遮蔽视线,所以一定要在有新鲜感时多多观察、吸收,并设法经常保持新鲜感,如果不是带着永不满足的心情对一切事物求知其详,新鲜感就会很快消失。丁、韩五下山东,每次都感到来不及解决出于好奇而要求知的所有问题,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他们反复视察鲁南人民的生活,留心记下各种现象和特征,使得他们虽不是山东人却对鲁南生活有相当的了解,形成自己可以调动的生活积累。

“记”和“看”有着有机的联系,它包括速写、写生、默记、文字记录。丁、韩五下山东,共画了上千幅速写,有的在现场来不及画全,回住处再根据记忆加以整理,力求完整。他们的写生,强调如实记录,也适当考虑布局安排。为了连环画画面既连续又多变的特定需要,所写生的人、景、物要求多方面、多角度,小至一草一木,大到湖光山色,细到机车零件的构造,都要一丝不苟,以适应单线白描的表现。在速写过程中,他们逐步摸索出了单线表现的经验,即强调线的疏密相间、虚实烘托、对比规律对于画面处理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了线描的法则,认识到严谨的态度是单线白描绝不可少的。“记”是写生记录,也是绘画练习,更是探索创作表现形式的过程。离开了上述速写形式,不可能产生《铁道游击队》的线描风格。

“想”,不但为创作所需要,也为深入生活所不可缺。因为看和记,一般只解决生活的现象。各种人物不同的外形,总是和他本人的出身、职业、思想、性格、文化修养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搜集人物形象时必须尽可能地了解所绘的对象,把握其本质特征,不是照着画,而是“想”着画,神形兼顾。《铁道游击队》人物众多,丁、韩除了依据原著的刻划,还根据来自生活的众多形象,加以提炼、概括。老洪、王强、鲁汉、李正等人物的塑造,最初也是归纳鲁南地区工农兵的形象和地区服饰、职业特征等等,确定了他们的造型的;同时,从素材到艺术形象,更是在归纳中不断地“想”,从感性认识不断提炼、升华,才逐步成熟的。在景和物的安排方面亦属如此,选择较有典型特征者,取舍、改造,这在创作时考虑多些,但在写生搜集时实际上早已开始顾及。因此,生活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想”的过程。

“学”,凡属连环画涉及的细节和技术动作,不论是火车头上主要部件的性能,还是司炉工人的操作要领,开车、加速、接路签、开枪、掷弹、飞车、行舟,他们无一不亲身学一学,一时学不会的也要弄懂基本动作,务使表现时不论怎样调度,都能合情合理,有真实感。

实践证明,尽管不公正的历史,较长时期以来并没有在画坛上给连环画以相应的位置,但历时九年艰辛创作的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却和其他优秀连环画一样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多年来,全书重印二十余版次,累计发行量高达两千多万册,这对作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小的鼓励。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的煤矿和铁路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成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配合山区部队,在临枣线上对日寇展开了英勇的游击战争.日寇虽然疯狂地对他们进行反复“清剿”,但他们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粉碎了敌人种种毒辣的阴谋,取得辉煌的战果。这套连环画就是描绘铁道游击队英勇斗争的事迹。全书共分十册。

一、血染洋行:日寇侵占枣庄后,疯狂迫害矿区人民。很多人进山参加了游击队。为了配合山里的斗争,领导这一带人民武装抗日,司令部派老洪、王强回枣庄活动。他俩会同彭亮,设计打进洋行,杀了鬼子,准备组织铁道游击队。

二、飞车夺枪:铁道游击队组织起来。一天,老洪和王强发现枣庄车站有武器外运,他们经过周密布置,机智勇敢地搞到一批枪支弹药,支援了部队。后来上级正式命名他们为鲁南军区铁道游击队,任命刘洪为大队长,并派李正来当政委。不久,他们再次袭击洋行,以敌人的武器武装自己,和敌人展开了艰苦的斗争

三、夜袭临城:鬼子集中一批兵力对山区进行“扫荡”,铁道游击队为了配合山区反“扫荡”,他们袭击客车、在枣庄贴抗日标语......逼使敌人抽回“扫荡”的兵力来防守。不久,铁道游击队接受了开辟微山湖地区的新任务,要在津浦干线开展对敌斗争。“打蛇先打头”,他们袭击了敌人的心脏——临城,夺得一部分武器。

四、杨集除奸:山区反“扫荡”战一结束,铁道游击队就进山受训。受训完毕,他们又来到微山湖地区,展开对敌斗争。但这里已密布了敌人的情报站,反动气焰嚣张,民不聊生。铁道游击队先惩办了那些罪大恶极的汉奸,接着从敌人那里弄来大批粮食,帮助老百姓度过春荒,增强了人们斗争的信心。

五、巧打冈村:临城特务队长冈村想尽消灭铁道游击队的办法,把微山岛作为据点,特务队换上有经验的鬼子和汉奸,用短枪配备起来。结果每回仍是“损兵折将”。铁道游击队为替人民除害,乔扮日伪军,巧袭特务队,处决了这个刽子手。

六、苗庄血战:冈村死了,津浦路上的鬼子全线震动,一个名叫松尾的老牌特务替代了冈村。他虽更为奸诈、毒辣,但也一筹莫展。在一次与铁道游击队遭遇战中,他侥幸漏网,纠合了三路敌人来进行报复,引起一场血战。

七、两雄遇难:敌人“扫荡”山区时,被服厂受到破坏,部队的冬衣发生问题。铁道游击队接受任务,联络车站人员,夺取了敌人三辆满载棉布、西药的货车,及时解决了山里的需要。为了巩固根据地,林忠、鲁汉等人去动员沿湖群众拆除鬼子炮楼。路经东洼村时,被敌人包围,因寡不敌众,林忠、鲁汉和三个队员壮烈牺牲。

八、湖上神兵:敌人抽调大批兵力,围剿铁道游击队,想拔除微山湖据点。铁道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与敌人转战微山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巧妙地突破重围,为保存实力,暂时撤进山里。

九、三路出击:铁道游击队撤出微山湖,敌人到处抓人、杀人,又建立起伪组织,芳林嫂因母亲病重没有转移,不幸被捕了。她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敌人猖獗未几,铁道游击队奉命出山,会同曾旅长和他带领的警卫队,分三路出击微山湖,重新打开了局面。

十、胜利路上:铁道游击队打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线后,胜利地完成了掩护干部过路的任务。此后不久,鬼子投降,为粉碎蒋介石抢夺胜利果实的阴谋,铁道游击队爆破铁路,并缴了一股鬼子的武器。最后,游击队救出芳林嫂和同监的难友,为保卫解放区、解放全中国,他们又投入新的战斗。

目前,丁斌曾 韩和平《铁道游击队》 共收到 0
丁斌曾 韩和平《铁道游击队》 真爱粉丝榜TOP10

APP中打开 返回顶部 登录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