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

世界各国著名政治家排行榜

陆克文(1957.9.21-),原名凯文·拉德(Kevin Rudd),第26任澳大利亚总理及澳大利亚工党领袖,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出任澳大利亚总理,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任澳大利亚外交部长。2012年2月27日之后,陆克文只保留澳大利亚国会后排议员的公职。2013年6月26日,陆克..

陆克文(1957.9.21-),原名凯文·拉德(Kevin Rudd),第26任澳大利亚总理及澳大利亚工党领袖,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出任澳大利亚总理,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任澳大利亚外交部长。2012年2月27日之后,陆克文只保留澳大利亚国会后排议员的公职。2013年6月26日,陆克文以57票对45票击败吉拉德,再次当选澳大利亚执政工党党魁,将会再度出任澳大利亚总理。

早年生平

凯文·迈克尔·拉德于1957年9月2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楠伯镇(Nambour)。他出身寒微,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幼年在附近尤曼迪(Eumundi)小镇上父母工作的一座牛奶农场上长大。小凯文自幼体弱多病,三岁时就曾因为天生的腿部畸形需要接受手术才能学会走路。他11岁那年,身为佃农的父亲阿尔伯特(Albert Rudd)横遭车祸,入院救治后感染败血病,不久去世。不久后,原来全家租宿的房子也被地主收回,被扫地出门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 Rudd,原姓DeVere)无奈带着四个孩子投奔亲戚,全家还曾挤在一辆房车里克难安身。对于当年的那些经历,他的哥哥格雷格曾表示:“不安全感是他努力想要摆脱的。”

少年时期的生活使得年幼的凯文在不到七岁时感染了风湿热造成主动脉瓣损伤,使得他成年后不得不几次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这同时也坚定了他步入政坛后对器官捐赠事业的强烈支持。童年时期的艰苦生活也同时培养了凯文·拉德沉稳、坚韧的顽强性格,对其政治观点形成强烈影响,在他的政纲中特别强调社会福利。他于1998年当选联邦议员在国会首次发言时就曾谈及小时候的经历。他说:“和成千上万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只能依靠微薄的资助养家糊口。这让我觉得应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护弱者。”

年幼的凯文在1969年依靠福利组织的施舍加上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得到可以寄读教会办学的布里斯班艾诗格罗夫玛丽会(Ashgrove Marist)修士男校的资格,忍受着他日后形容为“坚苦、严酷、缺乏宽容的天主教会制度”。两年后,凯文的母亲终于完成再就业培训成为护士,全家也搬回了故乡楠伯镇,曾经由亲友轮流照管的陆克文得以转读公立的楠伯州立中学(Nambour State High School),并靠着学习刻苦和成绩优秀得到了奖学金。他的中学老师菲·巴博(Fae Barber)日后接受参访时曾回忆到:“40年的教学生涯里我从来没见过凯文·拉德这样的。他就像小天使般,坐在前排只准备吸收知识。直至今日我仍然喜欢他。”

1974年,凯文·拉德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并获得了当年国际扶轮社年度“澳大利亚青年演说大赛”(Youth Speaks for Australia)昆士兰州的第一名。在中学时代,凯文·拉德就开始接触政治并参与澳大利亚工党的活动;15岁时即开始参加了地区的青年工党会议。同时他也对亚洲文化很向往,特别是对中国感兴趣。

凯文·拉德高中毕业后,他以高分考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修读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学,同时取“陆克文”作为他的中文姓名,中文普通话指导教师为郑通涛。为了完成学位论文,陆克文曾主要从香港收集了他所需要的大量资料,阅读了很多中文材料,并凭借这篇论文获得一级荣誉学位毕业。他当时的论文导师是ANU亚太学院的教授柯林·杰夫考特(Colin Jeffcott)和比利时裔的著名汉学家李克曼(Pierre Ryckmans)。杰夫考特回忆时表示,对于陆克文强大的学习动力,他“觉得吃惊”。而在攻读学位时,陆克文曾经为澳洲著名的政治评论员劳里·欧克斯(Laurie Oakes)清扫房屋以解决资金问题。大学毕业后,他于1980年赴台北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语教学中心学习中文。

对于他早年的教育经历,陆克文把他所有的成绩归功于前总理高夫·惠特拉姆所实施的公立教育改革,并自称自己是“一个过上了惠特拉姆‘每个孩子都应有可以学习的书桌和台灯’梦想的孩子;一个被妈妈告知1972年选举后有机会上大学的孩子;一个没有背景和政治血统却因此可以梦想有朝一日为国家政治做贡献的乡村孩子”。

政治生涯

青年时代的陆克文

1981年大学毕业后,陆克文进入澳大利亚外交部服务,先派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984年转派驻北京,专责分析中国政治及经济形势。1988年陆克文回国后升任为外交部助理次长。

不久,陆克文为当时的昆士兰州议会反对党领袖的韦恩·戈斯(Wayne Goss)工作,并协助他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获胜。在戈斯出任昆士兰州州长后,即任命陆克文担任自己的幕僚长兼州政府内阁办事处总监。此时陆克文基本上已经成为昆士兰州最有权力的官员,并借此机会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在中小学发展外语教育的国家计划。他还于1992年推行了促进亚洲语言和文化学习的计划,方案被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全票通过,并组织发表了该项方案的报告。这份报告日后也被称为“陆克文报告”(The Rudd Report)。

1995年戈斯政府下台后,陆克文离开昆士兰州政府,出任毕马威(KPMG)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事务顾问。1997年他出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亚洲语言系副主任。1998年,陆克文击败澳大利亚自由党在位议员,取得格里菲斯选区(Division of Griffith)的议席,进入国会众议院;2001年获提升为影子内阁外交部长,成为前座议员。

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萨达姆的政权倒台,陆克文批评当时的霍华德政府支持美国的立场,但同时又保留了工党支持澳美同盟的立场。这些在议会中的表现使得陆克文的政策经验得到增强,他也因此成为一位知名的工党议员。而当2003年底工党党首西蒙·克林受到前党首金·比兹利的挑战时,陆克文又并未公开表态。后于同年12月克林辞职后,陆克文就开始被认为是一个可能的候选人,但他最终宣布不会参选,而会投票给其中一个候选人比兹利。可是由于比兹利最终被马克·莱瑟姆击败,陆克文被认为可能被降职,却最终保住影子部长的职位。后来莱瑟姆与陆克文的关系恶化,工党也在2004年的大选遭遇惨败,陆克文随即再次被认为是取代莱瑟姆的人选,但他始终否认将挑战。后于2005年1月,莱瑟姆突然辞职,陆克文不参加党内竞选,前领袖比兹利则顺利当选党首,后在比兹利的影子内阁中,陆克文不但保住原有职务,更增加了影子贸易部长一职。

2006年12月4日,陆克文宣布挑战工党的时任领袖金·比兹利,并在党内领袖会议上以49票对39票击败了比兹利成为新一任工党的联邦领袖,并由女议员朱莉娅·吉拉德出任副领袖。这次人事变动,对在野已11年的澳大利亚工党来说,是关乎未来前途命运的时刻——在过去的11年中,工党已经替换了四任领袖。而这次陆克文利用“新官上任”的明星效应和“蜜月期”赴全澳各地展开“倾听之旅”和竞选宣传攻势;这使得他在民调中的声望逐渐攀升,超过了当时已经任职11年的总理约翰·霍华德的支持率。

然而,随着竞选的深入,丑闻也不断被揭露。2007年初,陆克文因其妻泰蕾丝·瑞恩(Therese Rein)所开设公司从政府获得大量合约之事遭到国人评击,后来瑞恩公开在电视上表示将出售公司而把该事件平息。在随后展开的选战中,陆克文曾与总理霍华德展开了一场电视辩论,事后很多分析人士认为霍华德表现过于消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攻击工党;而陆克文则更具说服力,更热情且充满魅力,以强劲的表现击败了霍华德。

2007年11月24日举行的联邦大选中,陆克文以压倒性优势带领工党增加了23个席次,得票率也增长5.44%,这使他击败曾三次连任、号称“政治不倒翁”的总理霍华德,于2007年12月3日宣誓就职成为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霍华德则因为在本次竞选当中丢失了自己坐镇33年之久的贝内朗选区(Division of Bennelong)席位而被撵出了国会,随即宣布永远退出澳大利亚的政治舞台。

陆克文当选五个月后,成为《时代杂志》里“全球一百个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第一届政府

陆克文与吉拉德

2007年11月24日的联邦大选,使得工党取得至少85个议会席位,属压倒性的绝对胜利,澳大利亚传媒将此形容为“陆氏山崩”(Ruddslide)。12月3日,陆克文宣誓就任第26任澳大利亚总理,他也成为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位不是出身于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的联邦总理。

2007年12月3日,新官上任的陆克文直接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彻底扭转了前任霍华德保守派政府常年以来拒绝在环境问题上做出承诺的态度。

2008年2月13日,陆克文在国会代表政府对过去白人政府实行的政策给澳大利亚土著带来的伤害——特别是对“被偷走的一代”的伤害进行正式道歉,此举被认为是澳大利亚迈向种族和解关键的一步。

2008年8月,陆克文提出澳大利亚12年发展计划,计划覆盖澳大利亚社会方方面面,从澳大利亚在英联邦地位到公民生活,无所不包。与此同时,陆克文政府努力应对自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这促使澳大利亚避过了经济衰退,成为众多西方国家中唯一可以避免危机的国家。

2008年12月15日,陆克文发表了减少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白皮书,并提出在2020年之前减排至低于2000年水平5~15%的排污交易计划(Emissions Trading Scheme),又称碳污染削减计划(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此计划得到了当时反对党领袖——属于温和保守派的麦肯·腾博的支持,计划于2010年推行。然而2009年12月1日,反对党自由党内部发生领导权纠纷,腾博以一票之差输给了政治上极端保守的托尼·艾伯特,反对党在环境问题的立场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不相信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的阿伯特带领自由党—国家党联盟先后两次在参议院驳回了工党的提议,而本应是工党盟友的澳大利亚绿党也突然翻卦投出了反对票(原因是他们认为陆克文的环境政策提议不够激进)。一筹莫展的陆克文随后把希望寄托在哥本哈根举行的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上,希望借助国际舆论推行国内政策,但是中国以及美国、印度两国的反对立场使得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形成任何协议。这也使得陆克文对此十分恼怒,曾经暗下大暴粗口表示对中国立场的不满,结果被人录音,在华人社会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2010年5月,陆克文政府宣布将从2012年7月起,向暴利盈余的矿业公司征收净收入40%的资源暴利税(Resource Super Profit Tax),来取代之前仅有25%的开采权使用费。此决定触动了矿业主和投资人的利益,并引发了矿工担心会因此失业的恐慌,遭到了矿业的强烈反对。在矿业集团耗资数亿的媒体攻势的鼓动下,澳大利亚多地爆发数千人的示威游行,游行者在陆克文举行演讲的场地外面,拿着扩音器表达不满。资源税成为陆克文执政期间的最主要决策失误,导致陆克文的支持率大幅度下跌,工党在一些选区的支持率甚至跌破30%,落后于自由党—国家党联盟的支持率。

2010年6月21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陆克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会谈,双方签署10项总值逾88亿美元的商业协议,其中有7项涵盖资源和能源领域。有分析家认为此举表示中澳关系已从胡士泰力拓间谍案的纠纷低谷中走出。

2010年6月,包括澳大利亚工人工会在内的不少组织、政治掮客和工党两院成员,表示转而支持时任联邦副总理的吉拉德,开始暗中操作撤换陆克文。随即在6月23号吉拉德宣布挑战陆克文的领导地位,并公开要求陆克文尽快举行党首选举。陆克文表示将迎战,然而此时他发现他已失去大部分党内议员支持,6月24日在举行党内选举前夕,陆克文宣布放弃票选,吉拉德直接当选新任工党领袖和澳大利亚总理,财政部长韦恩·斯旺将担任副总理。随即在当天陆克文发表讲话宣布辞职,说自己在任联邦总理任内竭尽所能,并称为自己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但在讲话中,陆克文最后未能忍住情感,面对镜头含泪辞职。

工党对陆克文的处理手段被反对党和许多媒体评论员形容为“午夜中的政治枪决”,并且在选民心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选民不满工党将一个人民选出来的总理用如此方法解决掉。吉拉德上任后虽然作为澳大利亚首位女总理享受了一段时期的民望蜜月期,但是之前的陆克文事件暴露出了工党的内部不和以及被称为“无面人士”(faceless men)的政治掮客左右政局的现实,使得工党在大选前民意信任度再度开始下滑,特别是在昆士兰州(陆克文的家乡)有全军覆没的迹象。成为后座议员的陆克文在后来的2010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出面声明会顾全大局支持吉拉德,并在后来的大选中成功卫冕了自己的格里菲斯席位。

2010年8月21日的联邦大选中吉拉德政府遭遇败绩,丧失了十多个席位,失去了议会多数。9月,在大选僵持了三个星期仍无结果之后,工党最终靠着绿党的一票和三名独立议员的支持才勉强成立了悬峙政府,保住了执政资格。在大选后许多评论人士(包括曾经败给陆克文的前总理霍华德)都指出,陆克文仍为总理时虽然在2010年初民意有所下降,但是他本人在选民中的声望仍然很高,工党在大选前不到四个月的时候用非常手段临阵换将是一个最大的败笔,使得其输掉了前届大选赢来的多数席位,并处于必须听命于绿党和独立议员左右的被动局面。

2010年9月14日,吉拉德公布新一届内阁名单,前任外交部长史蒂芬·史密斯主动让位改做国防部长,由陆克文担任外交部长,并在同年9月代吉拉德参加联合国代表大会。

2012年2月,时任外交部长的陆克文和多个前座内阁同僚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原因是忠于吉拉德的议员指控陆克文有意图夺回总理席位。在陆克文外交访问美国华盛顿期间,以西蒙·克林为首的数个吉拉德阵营议员开始在媒体上公开攻击陆克文。2月22日,身在美国的陆克文突然宣告因为内阁同事的攻击太过火而吉拉德却不加以制止,自己无法在不被总理支持的情况下继续担任外交部长的职务,宣告辞职并将回国考虑下一步动作。回国后他发表讲话说,工党在吉拉德的领导下无法在下届选举中战胜由托尼·阿博特领导的反对党,因此他将挑战工党党魁一职。2012年2月27日,议会党团进行投票决定陆克文与吉拉德中谁出任党魁的职位,陆克文以31:71票不敌吉拉德,吉拉德留任党领袖和总理。之后陆克文声明将遵守承诺退居议会后座并不会再挑战吉拉德的领导地位,并呼吁吉拉德一派不要报复在党内投票中支持他的议员。他空出的外交部长一职则不久后由前新南威尔士州州长鲍勃·卡尔接替。

与此同时,党内领导权之争却并未因吉拉德的胜利而结束。2013年3月,在总理吉拉德面临党内的信任危机及民调低迷的情况下,党内一批议员纷纷鼓动陆克文挑战党魁位置。3月21号,时任地区发展部长的前工党领袖西蒙·克林宣布要求吉拉德进行领导权的投票,并号召陆克文参选,吉拉德随后回应同意在当天下午召开党团会议投票。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投票前10分钟,陆克文表态称将履行承诺不会挑战,此举促使在当天的投票中吉拉德在无人竞争中自动当选领袖。事后很多支持陆克文挑战的部长均被迫辞职,提出此事的克林更是遭到了严重处分,恼羞成怒的克林公开大骂陆克文是“没有脊梁”。而陆克文称自己咨询过支持者,得知无法获得党团多数支持,挑战吉拉德不是明智之举。之后陆克文更是声称,除非党内多数人做出决定请他出山,否则他不会主动参与任何领导权的争执。

陆克文在重新退居后座以后,没有放弃他的公开露面,而且参加了很多活动,包括为一些工党的议员助选等,而且在国外也有活动,包括在中国的新浪微博注册,与中国网民互动。同时,陆克文在参加记者采访和谈话节目时多次发表意见,指责工党内部的朋党派系已经成为了毒害整个工党运动的祸根,必须加以铲除,而针对他的“人格暗杀”(character assassination)更是下作至极令人寒心。

2013年6月10日,民意陷入低谷的吉拉德再次出现地位危机,关于她已经失去工党党内支持的传言四起。同时民意调查显示工党在即将来临的大选中很可能会输得只剩下不到40个众议院席位,有后座议员暗地里将工党比喻成泰坦尼克号,一些过去吉拉德的铁杆支持者甚至也认为大选无望。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评论员认为在民间仍有人气的陆克文是工党挽回一些败局唯一的希望,而《澳大利亚人报》则报道陆克文在6月7日访问吉朗市时曾被情绪激动的支持者围堵要求他出面挑战党魁位置。

2013年6月26日晚,吉拉德主动提出党内投票决定领导权问题,并放话输家必须永远退出政坛。陆克文随即宣布将挑战吉拉德。然而投票时,吉拉德阵营的数位内阁部长倒戈,其中包括参与颠覆陆克文、有“吉拉德禁卫队长”外号的劳资关系部长比尔·肖顿(Bill Shorten)。最终陆克文以57票对45票击败吉拉德,再次当选澳大利亚执政工党党魁,并重新出任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内阁三分之一的部长辞职,她也随后宣布自己将在下次大选之后退出政坛。

第二届政府

陆克文两度荣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2张)在竞选活动中,陆克文提出“新领导”、“新思想”的竞选口号,承诺获胜后将在劳资关系、教育、医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进行重点改革,使劳动家庭获得最大益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他承诺将签署政府一直拒绝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在外交政策中,他表示要坚定地维护与美国的战略关系,并继续推动和深化同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他还表示如果工党获胜将从伊拉克撤出澳大利亚的战斗部队。

在对外政策方面,对于美澳联盟,陆克文表示自己是“澳美同盟的支持者”,但同时强调澳大利亚不会充当美国的傀儡。他和霍华德的一个明显分歧体现在伊拉克驻军问题上。陆克文承诺,当选总理后将撤回驻伊拉克的全部澳大利亚部队。而霍华德一直被视为美国总统布什的一名重要盟友。

除了支持“一个中国”、主张加强对华关系外,陆克文领导的工党同样主张进一步加强同亚洲各个国家尤其是东盟和中日韩的关系。陆克文认为,澳大利亚应该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与自身能力相当的作用。

APP中打开 返回顶部 登录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