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成

戏迷最喜爱的戏剧戏曲演员排行榜

唐玉成(1895-1973.5.5),豫剧宗师,红脸王开山鼻祖,唐派艺术创始人,宗豫东调,在豫东唐派的的基础上派生出多个其他老生流派(杨启超派、刘忠河派、刘新民派等)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人,后迂居贾寨乡菜园孙楼祖父家。原名子信,誉名红脸王。 幼年丧父,随母至..

唐玉成(1895-1973.5.5),豫剧宗师,红脸王开山鼻祖,唐派艺术创始人,宗豫东调,在豫东唐派的的基础上派生出多个其他老生流派(杨启超派、刘忠河派、刘新民派等)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人,后迂居贾寨乡菜园孙楼祖父家。原名子信,誉名红脸王。 幼年丧父,随母至外祖父家居住。1904年入玩友班,攻花脸、红脸。1906年入夏邑罗家班学艺,师从况凤仙(艺名科马,旦角)。1920年又拜师冯垛,赐名玉成,他虚心学习冯垛的演唱技巧,技艺提高,名声大震。冯垛去世后,唐玉成成为该班台柱。1921年入夏邑程家班演出,始有名声。1925年以后在虞城刘家班与王彦山、张永兰、黄儒秀长期合作,并吸取名红脸孙照登的一些唱腔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派。

代表剧目

他演出的代表剧目《火烧纪信》《地塘板》、《反徐州》、《杨河堂》、《白玉杯》、 ,《反徐州》、《李渊跑宫》、《闯幽州》、《困南屯》等。1949年,他参加了虞城县人民剧团,还先后演出过现代戏《小女婿》、《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传枪》等。

唐玉成先生是豫东调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在学习和吸收先贤和前辈艺术的基础上,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形成了独特唱腔风格和艺术体系,自成一家,成为豫东唐门的开山祖师。他首创豫东调上五音大本嗓发音的方法,结束了“河南呕”在豫东调的延续,为河南梆子逐渐演变成豫剧奠定了基础;1962年他参加了河南名老艺人汇演,语惊四座,技压群雄,被誉为 “红脸王”、 豫剧“麒麟童”;其门下弟子众多,艺术风格影响至苏、鲁、豫、皖、冀甚至包括青海新疆台湾等地区,以至于可以这样说,你可以说没有听过唐先生本人的戏,但是你肯定听过豫东唐门的红脸戏,为豫剧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代表剧目更是不胜枚举如《火烧纪信》、《闯幽州》、《两狼山》、《反徐州》、《白玉杯》、《刀劈杨藩》等多达100多部,在赴省汇演时,率领门下弟子以《反阳河》为开炮戏,被业内专家誉为“一炮崩出仨红脸”。试问这样的艺术家如果不称王开派,哪个还够资格。

唐门戏曲艺术的发展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有创新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会受到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和渗透,只有敢于正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充满生机,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和继承唐门戏曲艺术,我认为目前唐门传人有以下几点需要重视和改进。

(一)是重唱轻做轻念。我们的红脸演员很会唱戏,善用嗓子,动辄几十句上百句大板戏唱下来毫不费力,展示了深厚的唱功,但是有些演员做功就相对差一些,手眼身法步不能面面俱到,念白多是土话,白话,缺少了戏曲的含蓄之美,例如睡觉的“睡”读成“废(fei)”,大树的“树”读成“赴(fu)”等等,很不利于唐门戏曲艺术的传播。

(二)是唱词粗糙,水词较多。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存在错字讹字,以讹传讹,有些字词甚至连演唱者自己都搞不清楚,例如《赵匡胤哭头》里的一句“柴大哥烧死在尧王庙”大多演员都唱成“柴大哥烧死在阎王庙”;2.存在凑韵凑字现象,有些句子甚至都不通顺;3.存在水词泛滥的现象,有些唱词在多个剧目中反复使用,使观众感觉味同嚼蜡。

(三)是部分演员自身的艺术素养有待提高。有些演员对人物把握不到位,没有吃透剧情,靠好嗓子一腔遮百丑,而不懂得如何演人物。

(四)是官方宣传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豫剧红脸王本身就是河南的名牌,如何整合现有的红脸资源走向市场化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期待解决的课题。

目前,唐玉成 共收到 0
唐玉成 真爱粉丝榜TOP10

APP中打开 返回顶部 登录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