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充分显示了鄂东一带地方文化的特色。楚剧面临着剧团锐减、人员老化、经济困难、后继乏人、观众萎缩等诸多困难,对珍贵资料与老一辈艺人技艺的抢救也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开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心扶持。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还颇具包容性,能吸收京、汉大戏的剧目,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创作演出了歌颂正义、抨击邪恶的新剧目。
说起对楚剧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武汉楚剧院功不可没。武汉楚剧院的前身是武汉市楚剧团,建立于1951年,2005年更名为武汉楚剧院,是楚剧最具代表性的剧院,剧院下设演出团、青年演出团、楚乐戏苑三个演出实体。武汉楚剧院院长宋涛介绍,从1985年开始该剧院自己创作剧目,这一创作收获就不小,《狱卒平冤》在1985年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得演出、导演、剧本、舞美设计、主演、配演一等奖、音乐设计二等奖以及服装设计专项奖等十项大奖。
此外,其他精品剧目,《养命的儿子》、《彩凤搏鸦》、《穆桂英休夫》、《你是一条河》、《三媳拜寿》、《三月茶香》、《回乡过年》等也荣获“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