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马寅初》选取与连缀了马寅初从57岁至97岁之间几个生活有闪光点的场景,表现人物站立时代潮头,善于发现真理,敢于坚持真理,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舞台叙事跨度有40年,较难把握。导演充分地理解了编剧的创作意图,没有采用传统的分场结构,而是有戏则长,无戏则短的灵便组合,以画外音叙述串联,减少断续之痕,着力渲染马寅初与周恩来交往的深厚情谊,成功地把人物一生的活动转化为舞台叙事语汇,尤其是善于处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件,如马寅初在上饶集中营时,他的嵊州老乡、看守陈凤超为他祝六十大寿,另一画面出现重庆大学师生为之祝寿,董必武、周恩来与邓颖超特意送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这样,使不同时间与空间的人物情节在舞台上转换自然灵动,如行云流水。
此剧为了反衬马寅初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虚构了龙智敏这一人物,其目的“一是为了带出马寅初诚恳主动地检讨认错,因为要写他的坚决不认错先写他的认错,因为要写他坚决不检讨而先写他的检讨,从而体现他誓死捍卫真理而又随时修正错误的那一颗纯洁透明的心;二是以龙智敏这种人人性的扭曲,精神在时势压力下的蜕变,揭示出社会上不少人一遇时势有变便纷纷改变做人的准则,丢弃人格,失去做人根基。”(姜朝皋《创作前言》)更加突出马寅初作为科学家的远见卓识,爱国者的忠贞不渝,教育家的为人师表,道德家的不朽光辉,仿佛一首雄浑壮美的交响曲,激荡人心。
剧中虚构的上饶集中营看守、嵊州老乡陈凤超为马寅初祝福六十大寿时,讲明陈凤超受马寅初的激励不愿在这里“干丧尽天良的差事”,即将逃回老家种地,马老为之在折扇上题写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词相赠,舞台上响起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亢激越的越剧唱腔,展示他身陷囹圄时的壮怀激烈。又在1960年马寅初担任北大校长,因提出“新人口论”而被迫辞职,陈凤超送儿子上北大,专门看望马寅初之际,打开当年书写的扇子,再次响起《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低回婉转的越剧唱腔,更增添了人世悲怆苍凉感,传达出深厚意蕴。笔者建议,可在全剧结尾处第三次响起《临江仙》唱腔:“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沉郁浑厚的越剧腔调,更能拨动观众的心弦,增加无限感慨、无数喟叹与无穷韵味。
此剧不仅采用了部分越剧的表演程式,又创造了一些生活化动作,使两者在表演中相得益彰。马寅初的扮演者张伟忠艺术功力深厚,深入体验人物在各个时期内心矛盾冲突激烈之时的情感,并转化为舞台表现,演出了这一独特个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