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著名京剧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卢晓玉、周百穗等;中青年演员多半毕业于贵州省戏曲学校,其中不乏选送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学校深造进修的高才生。业务骨干有国家一级演员兼团长杨嘉陵、国家一级演员兼副团长姚萍、国家一级演员李可甜等。1955年天津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该团参演剧目《水西遗恨》荣获“程长庚演出奖”,并获贵州“五个一工程”奖。该剧本获贵州优秀文学一等奖。2000年1月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该团参演剧目《吏治惊天》荣获优秀演出奖,并获贵州“五个一工程”奖。
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迎来了新时代的春天,周百穗也和另一位深得荀派青衣真传的女演员卢小玉一起,成长为省京剧团的两朵“奇葩”,并于1986年,分别带着她们的拿手剧目:尚派名剧《失子惊疯》和荀派名剧《勘玉钏》巡演于天津、上海、大连、烟台、济南、北京等地。“那时候行内有一句话,只要得到了京津沪三地票友的认可,你的表演艺术也就成了。而这三个地方,最难闯的就是天津卫,因为天津票友不来一点虚的,唱得好就叫好,唱得不好就叫倒好,不留一点情面。”周百穗回忆说轮到她上场前,手里真是捏着一把汗呀!没想到,在周百穗的表演过程中,不但没听到一句倒好,还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喝彩,谢幕后回到后台,周百穗真是百感交集,泪水夺眶而出。“最意外的是,那时候尚小云师父已经过世了,但一直跟着他的鼓师宋宝莱听说我在天津演出的消息,专门骑着自行车赶来看。他让我们团的鼓师转告我说‘告诉百穗,好好唱,她的尚派的东西很正宗,北方都没有了’。”
在天津舞台得到认可后,极大地激励了贵州的京剧工作者们,在北京的演出中,他们的表现更受到了首都观众的极高评价:每到演出结束,索要周百穗、卢小玉签名的戏迷如潮水般涌来;北京戏曲界专家马少波、郭汉城先生分别题词赞:“自古贵州多芳芝”、“声沸京华”等。同年7月,周百穗和卢小玉他们应邀进中南海怀仁堂为全国中顾委主任会议作建党65周纪念演出,受到中央首长的赞扬和好评。
卢小玉:16岁随家人来黔支援贵州建设
受父亲影响,卢小玉年幼的时候就深深喜爱上了京剧。
1958年,为了支援贵州建设,年仅16岁的卢小玉和家人跟随广州军区南海京剧团来到贵州。当时,贵州省京剧团刚成立,卢小玉和100多个团友们正式进入贵州省京剧团工作,而卢小玉也逐渐成为团里青年演员中的台柱子。
抵达贵州后不久,卢小玉和同事们就马不停蹄地赶到各地巡回演出。
“每次到省内各地演出,我们会把装有戏服的箱子小心翼翼地抬到敞篷车上,然后就坐在上面。由于贵州山路多,一路颠簸后很疲惫,但当看到许多观众耐心等待我们的情形时,我们的疲态顿时就烟消云散了。”卢小玉说。
“那时候同事间很真诚,每周我们都要开一次检讨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及时认识错误并纠正。”卢小玉说。
文化大革命期间,省京剧团受到冲击,卢小玉和同事们受到了排挤,外界称他们唱戏是宣传“封资修”,卢小玉和同事们被迫停止外出唱戏。
“直到文革结束后,我们剧团才又开始繁忙起来,到湖南、湖北、南京、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巡回演出,在北京就公演了8场戏,那时候观众非常多呀。”卢小玉流露出了喜悦的表情。
事业有成的卢小玉曾连续四届当选省政协委员。她的工作性质完全顾不了家人,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她最忙。一次,卢小玉刚剖腹产生下大女儿才两个多月,组织就将她派到毕节搞宣传。“虽然有困难,但那时候组织的安排高于一切。孩子只能交给母亲带,吃点米糕,而我肚子上则包着纱布到了毕节,吃的是南瓜和包谷饭,没有一点油,更谈不上营养了,整个人瘦得皮包骨似的,但那时真的没有任何怨言。”卢小玉说。
一次,丈夫炒了点肉末油辣椒给卢小玉送到毕节去,但卢小玉只是把辣椒放在饭盒里装着,根本没有吃,等丈夫再次来看她时,还是满满的一盒。
“那时候工作队里有规定,不能买肉、鸡蛋来吃,所以我根本不敢吃。”卢小玉说到这里都笑了,感觉自己有些“傻”。
最让卢小玉觉得“痛苦”的事,是宣传队让她必须讲贵州话,从广州来的卢小玉听着自己讲的“贵州话”,暗自都笑了好几次。
从毕节宣传队回来后,大女儿都半岁了。谈到这件事,卢小玉很内疚。
卢小玉成为省京剧团团长之后,她常利用工作之余到艺术学校教老年人唱京剧。1995年退休后,卢小玉又积极投入到了云岩区威清路街道办事处开设的文化站内,为老年人辅导京剧。目前,这名国家一级演员已有40多个学生了。
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艺术家卢晓玉,退休后被威清京剧队“硬请”了过去,有朋友想不通:你去那里不赚钱,干什么啊?而卢晓玉则认为:“发扬国粹艺术,不是为了钱,我有工资还有津贴,钱不是目的。威清京剧队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都是喜欢京剧才走到一起的,给他们专业上的辅导,就能够对发展京剧做点贡献。”如今,她的学生在全国拿过梅花奖一等奖、和平杯一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