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详情]
票数:2472 人气:0 朵 投票
-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详情]
票数:2459 人气:0 朵 投票
-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详情]
票数:2454 人气:0 朵 投票
-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详情]
票数:2442 人气:0 朵 投票
-
陇剧是甘肃独有地方戏曲,原名陇东道青。陇东道青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详情]
票数:2433 人气:0 朵 投票
-
白字戏是广东省海陆丰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福建省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详情]
票数:2207 人气:0 朵 投票
-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详情]
票数:1653 人气:0 朵 投票
-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详情]
票数:1526 人气:0 朵 投票
-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详情]
票数:1520 人气:0 朵 投票
-
姚剧原名“余姚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的一种地方戏。1950年后定名为姚剧。姚剧是在当地民间歌舞曲艺“马灯”、“旱船”、“采茶篮”、“崔冬冬”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余姚一带,姚剧又被..[详情]
票数:1516 人气:0 朵 投票
-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有《小金钱》、《金牛岭》、《潞安..[详情]
票数:1513 人气:0 朵 投票
-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详情]
票数:1508 人气:0 朵 投票
-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详情]
票数:1501 人气:0 朵 投票
-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详情]
票数:1496 人气:0 朵 投票
-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庐剧发源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它在大别山一带的..[详情]
票数:1484 人气:0 朵 投票
-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详情]
票数:1482 人气:0 朵 投票
-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池州市的东至县、安庆市的宿松县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素有黄梅戏姐妹 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详情]
票数:1481 人气:0 朵 投票
-
四平调由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接壤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花鼓演变而成,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便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详情]
票数:1472 人气:0 朵 投票
-
宛梆是一个河南省稀有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详情]
票数:1468 人气:0 朵 投票
-
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稀有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 怀梆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嘉、焦作..[详情]
票数:1422 人气:0 朵 投票